發表時間:2010-02-23 文章來源:
這些鉆機在一步步地向地下延伸著,10年間,中國油井的深度一次次被刷新,2008年,這口鉆井的深度超過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達到了8875米。
與此同時,一個個新的處女地正在被勘探出來。這些航測飛機,常年飛越在祖國山川大河的上空,探尋著每一處可以開發的資源。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就用“地大物博”來形容中國的富饒。的確,如果單純從數量和種類上來看,我國的礦產資源并不少,僅礦產資源的種類就有176種。
我們不妨再來看這樣一組數字。
2008年,我國的煤炭儲量為3261.44億噸,占全世界的11.09%,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位。我國的石油儲量為28.90億噸,占世界儲量的2.6%,排在第十一位。天然氣探明儲量為34049億立方米,排在世界的第十四位。我國的河川徑流量為27000億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名第六位。
不僅如此,我國一些稀有金屬的儲量也遙遙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這些稀有金屬是航空、航天等許多工業領域必不可少的原料。鋯:全球90%的鋯在我國加工,85%以上出口。鎢:儲量世界第一,占有量達85%。銦:儲量世界第一,占有量達80%。鍺:儲量世界第一,占有量達50%。鉬:儲量世界第二,占有量達24%。
大自然億萬年的演化,沒有人類意愿的參與,有著許多無法更改的天然特性。而留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資源,地區性分布不均,資源的品位較低。
煤炭,北多南少。天然氣,西多東少。
貧礦多、中小型礦床多、共伴生礦床多,開發利用成本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95%以上的鐵礦石是難以直接利用的貧礦,含鐵平均品位是33%,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0%,而澳大利亞的鐵礦,都是品位在60%以上的,可以直接利用的富礦。在我國發現的900個銅礦產地中,只有2.7%為年產超過50萬噸的大型礦,而絕大部分是年產不足10萬噸的小銅礦。即使這樣,我國還面臨著一個更加特殊的現狀,那就是,再大的資源儲量,用13億做基數來除,都將是一個很小的結果。
我國的煤炭人均可采儲量為98.94噸,是世界人均水平的53%。石油人均可采儲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5%。天然氣人均可采儲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0%。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3,我國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
全國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我國的銅和鋁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和1/9。
目前,我國共有煤炭、森工、石油、金屬等各類資源型城市118個,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屬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2008年,12個城市成為我國第一批資源枯竭城市。2009年,又有32個城市被列入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
對于正在工業化道路上行進的中國來說,資源的缺乏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同時,又必須發展經濟,我們正在做出自己的選擇。針對目前我國鋼鐵業天文數字般的資源消耗量,國家強力推出《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明確要求:提高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節能降耗。2005年,我國的“十一五規劃”中明文規定:“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節約、節能等詞語,在很長時間內,成為相關政策和報道中的熱門詞語。
滄海桑田,大自然億萬年的地質運動,造就了今天經濟發展離不開的各種資源。前人栽樹,數千年來,祖輩們代代相傳,也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把后代的資源消耗殆盡。
此時,我們不妨重溫一下,千年前資治通鑒里那散發著智慧光芒的箴言吧。“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