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2010-02-02 文章來源:
○發展完備的循環型工業體系,是要提高集約化程度,打造市場競爭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產業園區和循環工業基地
○通過“廢物變成原料”的產業鏈延伸,重點打造16條循環經濟產業鏈,最終構建起新型工業化最有效產業組織模式
——《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解讀之六
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之一,我省工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傳統產業、初級產品、高耗低值產品比重大,“兩高一資”產業結構和點狀式工業布局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明確提出,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總體要求,創新工業發展模式,實施以區域聚集為特征的新型工業布局,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工業經濟體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改變點狀式布局、孤島型企業、飛地型城市的現狀,成為加快我省工業發展的現實選擇。
當然,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不是簡單地放棄現有產業,而是立足現有的經濟結構,上下延伸產業鏈條,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完備的循環型工業體系,不是單純地實施結構調整,而是要立足產業、園區和企業三個層面,加快實施產業集群培育工程,提高集約化程度,打造市場競爭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產業園區和循環工業基地。
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市場競爭力長期以來,我省工業產業結構極不合理,突出表現在產業鏈條短,高新技術產業、精深加工產品、高附加值產品比重小。以銅、鋁產品來說,目前我省銅、鋁產量分別占全國的9.69%、7.27%,但銅、鋁材的加工能力僅占全國的0.14%、0.83%,有色金屬加工產品總量遠遠低于冶煉產品占全國總量的比重。
在嘉峪關、金昌和白銀三個資源型城市,輕重工業結構之比為29.2∶70.8,這種完全以重工業、采掘工業和農產品初級加工為主,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產業發展不足的產業結構,嚴重制約了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這些城市普遍面臨著礦竭城衰的嚴峻形勢。
正是基于極不平衡的產業結構,《總體規劃》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我省發展工業循環經濟的主要途徑,作為推動我省工業向生態工業體系演進的基礎,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明確提出依靠科技進步,淘汰落后產能,加大綠色深加工產品研制開發力度,大力發展深加工、精加工產品,延長產業發展鏈條,促進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提高工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生態效益。
而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總體規劃》根據國家產業政策,明確提出將把關閉淘汰資源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的企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作為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今后幾年,包括酒鋼集團、西固熱電公司和永昌電廠等小火電機組將關停拆除。到2015年底,電力行業關停小火電機組裝機110萬千瓦以上;電石行業淘汰落后產能31萬噸,鐵合金行業淘汰落后產能14.36萬噸,焦化行業淘汰產能46.6萬噸。此外,鋼鐵行業也將成為淘汰落后產能的重點,金昌鐵業集團淘汰30萬噸鋼鐵生產線,酒鋼公司100萬噸鋼鐵生產一代爐役結束后,也將按期淘汰,淘汰落后產能23.2萬噸。
同時,今后我省將努力優化企業、產業和產品結構,加快發展科技含量高的產業,精心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產業、生物制種和醫藥等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推動產業科技型、高端化發展。
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和高端化發展,我省大量消耗資源的粗放式工業生產體系,有望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資源充分利用為特點的現代循環型工業體系轉變。
完善產業鏈條,打造行業循環經濟體
我省工業生產體系嚴重依賴于礦產等資源開發。目前我省資源性產業發展方式粗放,產業鏈條短,資源利用率低,部分企業和地區面臨的資源枯竭等問題相當突出。
對此,《總體規劃》明確提出,在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過程中,必須把著力點放在完善產業鏈條上,通過“上游廢物變成下游原料”的產業鏈延伸,重點打造16條循環經濟產業鏈,最終構建起新型工業化的最有效產業組織模式。
在河西地區,依托酒鋼集團等企業,打造冶金—資源綜合利用—冶金化工—新材料產業鏈;依托金川集團和金化集團,打造有色與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依托酒鋼集團、中科宇能等企業,發展風電設備制造業;依托中核四○四廠等企業,發揮風能、太陽能和核能等清潔能源優勢,打造河西“陸上三峽”。
在蘭州、白銀等地,依托蘭州石化、銀光集團等企業,打造石油化工—特色精細化工一體化產業鏈;依托白銀公司、中鋁蘭州分公司、中鋁連城分公司、甘肅稀土集團等企業,打造有色金屬及廢棄物采選冶—深加工—再生—再加工產業鏈;依托靖煤集團、窯街煤電、國電靖遠發展公司等企業,打造煤電—建材—綜合利用產業鏈。在隴東地區,依托長慶油田、慶陽石化等企業,打造石油煉制—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產業鏈;依托華能集團、華煤集團、慶陽煤田等企業,打造煤電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
在天水、定西等地,依托長開廠、213電器公司等企業打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工業循環經濟產業鏈;依托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等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打造綠色食品、中藏藥等產業鏈。
按照《總體規劃》設計,今后金川公司、酒鋼公司和蘭州石化等100戶具有較強帶動力的骨干企業,將立足16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加速向產業上下游滲透延伸,培育發展橫向關聯配套、縱向延伸拓展的產業網絡,推動我省石化、有色、鋼鐵、非金屬、裝備制造和清潔能源等行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最終形成完備的行業循環經濟體。
以園區建設為龍頭,打造五大循環工業基地
我省地方工業“小而散”的現象比較突出,要改變點狀式布局、孤島型企業、飛地型城市的現狀,就必須立足產業、園區和企業三個層面,加快實施產業集群培育工程,進一步壯大規模、提高集約化程度,形成新的競爭優勢。《總體規劃》明確提出,今后將以工業園區的生態化作為發展循環型工業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應,推動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將優化調整全省各級各類工業園區,在發展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的基礎上,以配套互補、合作銜接為原則,突出特色產業和主導企業的發展,提升包括中科院白銀高新技術產業園在內的36個省級以上循環經濟開發園區的產業素質和競爭力。
推進發展循環性體系,離不開循環經濟的基地建設。除了在企業層次和園區層次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之外,我省還將在更大范圍內形成工業循環經濟的聚集區。
根據產業發展現狀、資源稟賦以及生態環境狀況等特點,《總體規劃》設計布局了5大工業循環經濟產業基地,其中包括蘭白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循環經濟基地,平慶煤電化工、石油化工循環經濟基地,金昌有色金屬新材料循環經濟基地,酒嘉清潔能源、冶金新材料循環經濟基地和天水裝備制造循環經濟基地。這種產業聚集區的形成,可以避免工業項目建設遍地開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使聚集區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資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廢棄物的就地資源化。
由骨干龍頭企業帶動循環經濟園區,再由循環經濟園區發展循環經濟基地,我省工業將實現由點到面,再到一個完整體系立體式運行模式的演變,最終形成完備的循環性工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