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2010-01-22 文章來源:
企業回暖惠及民生
“國務院出臺的有色金屬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整個有色金屬工業健康發展、渡過金融危機艱難期的關心和支持。這個規劃出臺得很及時,也是有力度的。其中不少措施對有色工業企業都能產生直接影響。”中國鋁業公司總經理熊維平的話代表了十大產業的共同心聲。
據工信部提供的數據,目前我國企業效益降幅逐月收窄。2009年前10個月,統計效益情況的22個省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3.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7.8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由上半年20%縮小到16.9%。上繳稅金總額同比增長9.9%。預計2009年全年企業利潤可實現正增長。
生產回升的同時,民生也在十大振興規劃的落實中得到切實改善。家電、農機、汽車摩托車下鄉政策,以及小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家電汽車以舊換新等政策,使千百萬城鄉百姓得到實惠,推動了百姓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
產業升級節能提速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認為,十大產業的選擇實際上蘊含著兩層意思,一是中國工業化進程遠未結束,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仍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二是應對金融危機要從實體經濟發力,在這點上中國的政策取向非常清晰。
2009年全年,我國推廣節能環保技術及裝備,啟動了水泥、有色等行業能效對標。煉鋼、煉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分別淘汰落后產能1690萬噸、2110萬噸、7400萬噸、600萬箱、80萬噸。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2%,預計全年下降9%以上。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也繼續呈下降趨勢。
與此同時,機械、汽車、有色、電子信息等行業進行了50多起大型并購重組,首鋼、寶鋼等企業開展了股權收購并購,長安重組中航汽車、大唐電信入股中芯國際等取得成功。
目前,世界經濟開始逐步復蘇,全球經濟結構面臨調整,美國等發達國家重新重視實體經濟,實施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對我國來說,電子信息產業因其持續的創新活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將成為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引擎。”工信部副部長婁勤儉說。
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反復提出,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培育軟件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一系列相關措施陸續落實。
發展方式亟待轉變
目前,我國多數產業存在結構不合理,企業布局分散,產業集中度低,產品競爭力不強的問題。許多產業處于全球產業鏈分工中低端,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較低,新興產業發展總體滯后。
與此同時,產能過剩矛盾在外需萎縮的情況下更加凸顯。近年來部分行業投資增長過快,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仍在盲目擴張,大量落后產能亟待淘汰,風電裝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重復建設傾向。
“結構調整工作涉及范圍廣、政策性強、組織協調難度大,兼并重組和淘汰落后產能又面臨就業壓力大、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多種因素制約,任務十分艱巨。”李毅中說。 國際經驗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機都是一次世界經濟的大洗牌,都是大國崛起的歷史契機。
金碚認為,金融危機讓中國企業普遍接受嚴峻考驗之時,也給那些有競爭力的公司提供了一次特殊的戰略調整機遇。未來中國產業必須告別“粗放制造”“快速擴張”的時代,形成“精致制造”“清潔生產”的機制,進一步夯實制造業競爭力的微觀基礎,真正具備現代工業文明的精髓。
據李毅中透露,今年我國將以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為重點,逐項落實實施細則,力爭在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組、節能減排等方面取得實質進展。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產業在能耗、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準入門檻將提高。按照分行業實施方案,鋼鐵、電解鋁、水泥以及電石、鐵合金、焦炭等行業2010年度淘汰目標將分解落實到各地,并加強督查,力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