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萊蕪市緊緊圍繞做大做強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著力培植發展了以新型鋼材及鋼鐵深加工、粉末冶金、新型建材、有機高分子材料及精細化工、電子信息為重點的五條主導產業鏈。目前,五條產業鏈上已集聚了140余家企業,所創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8%,新材料產品實現產值占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已達89%。五大產業鏈已成為拉動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和推動國內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新型鋼材及鋼鐵深加工產業鏈
(一)發展現狀。鋼鐵產業是萊蕪的支柱產業,是多年來科技部門重點扶持的產業。經過近年來的發展,這一鏈條已日趨成熟。從產品結構看,已從H型鋼、中寬帶鋼、特鋼等高端優勢產品,延伸到鋼結構、環保設備、智能車庫等領域,全市已擁有100-900mm全規格H型鋼,寬200-1350mm 、厚1.2-200mm的帶鋼,寬700-900mm、厚0.25-2 mm的薄板,有齒輪鋼、軸承鋼、錨鏈鋼等特鋼,型帶特材比例提高到60%以上, H型鋼生產加工能力200萬噸,鋼鐵深加工能力達350萬噸。從企業結構看,已形成以萊鋼、泰鋼為龍頭,71家加工企業相配套的發展格局。萊蕪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規格最全、最具市場競爭力的H型鋼生產基地,全國規模最大、服務一流的鋼結構加工基地,山東電爐鋼精品基地。萊鋼集團成為目前全國鋼產量前十強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
(二)發展優勢。從產業基礎看,萊蕪是山東省鋼鐵生產及深加工基地和汽車零部件基地,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鐵礦石儲量達6.5億噸,居華東地區之首,鐵精礦粉品位62-66%,產鋼能力占山東省的35%,成為國內重要的鋼鐵生產和深加工基地,產能達到1200萬噸。從企業優勢看,我市有萊鋼、泰鋼兩大鋼鐵龍頭企業,萊鋼鋼產量突破1000萬噸。泰鋼950熱軋生產線成為國內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寬帶生產線。目前,鋼鐵產業所創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了7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鋼結構用H型鋼所創產值占萊鋼總產值的比重近30%,鋼鐵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得到了較好的優化。從技術優勢看,目前國內已建成投產的熱軋H型鋼專業生產線有6條,形成規模配套生產的企業只有萊鋼和馬鋼,其中萊鋼3條,馬鋼2條。萊鋼H型鋼獲得由國家冶金局頒發的“冶金產品實物質量金杯獎”稱號;Q235,Q345級H75×75—H400×200熱軋H型鋼被認定國家級重點新產品并通過中國船級社認證,獲得了進軍海洋石油平臺用鋼領域的市場準入證;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獲山東省“免檢產品”稱號。2005年9月獲“中國名牌”稱號。按日標JIS 3192生產的H型鋼出口到泰國、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萊鋼成為全國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規格最全的H型鋼生產加工企業。
(三)下一步發展方向。重點圍繞提高鋼鐵產品的檔次,降低能耗、物耗,增加附加值,推廣新一代鋼鐵制造流程和工藝,研究開發達到國際標準的新型、特種鋼鐵材料。支持鋼鐵深加工向成套機械、建材等行業延伸,重點開發軸類件、汽車零部件、環保廁所、智能停車設備、壓濾機、不銹鋼纖維等鋼鐵深加工產品,拉長鋼鐵產業鏈。到“十一五”末,冷軋薄板帶、鍍鋅板帶、彩涂板帶、硅鋼產量分別達到200萬噸、260萬噸、90萬噸和100萬噸,鋼鐵深加工能力達到1000萬噸。
二、粉末冶金產業鏈
(一)發展現狀。目前我市從事粉末生產及制品的企業已發展到20余家,制粉、制件生產能力分別達到10萬噸、6000噸。2006年產量分別達到 7.7萬噸和 5100噸,形成了以萊鋼集團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為龍頭,24家企業為骨干的發展格局。產品結構從還原鐵粉、水霧化純鐵粉、水霧化合金鋼粉、無偏析混合粉到正時齒輪、同步器齒轂等系列制品,廣泛用于轎車、機械、電動工具、家用電器等領域,其中制粉在全國的市場占有量達到30%以上,居全國第一位。萊鋼集團粉末冶金有限公司通過承擔兩個國家“863”項目,已成為國內唯一同時具有還原粉和霧化粉兩條生產線的鋼鐵粉末生產企業,年生產能力達到6萬噸,位居中國第一、亞洲第二、世界第四。
(二)發展優勢。一是具有良好的發展環境。萊蕪作為全省三大鋼鐵產業集聚區和八個汽車零部件、粉末冶金材料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將享受到更多的信貸、用地等扶持政策,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寬。二是具有較雄厚的產業基礎。我市還原鐵粉的原材料-鐵鱗每年的產生量約為12萬噸,對于20多家粉末生產企業來說,成本低,原材料充足。對于制品企業來說,更具有良好的基礎優勢。三是有龍頭帶動和骨干支撐。全市粉末冶金企業達到了20余家,龍頭企業萊鋼粉末冶金公司目前生產規模居國內第一、亞洲第二、世界第四,影響和帶動了全市粉末冶金工業快速發展。四是承擔實施了一批高新技術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創新基金項目、新產品計劃項目和省級科技計劃項目9項,技術水平走在國內前列,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三)下一步發展方向。以打造“中國粉末冶金城”為目標,重點圍繞穩定和提高鋼鐵粉末的質量,增加品種和提高檔次,加大科技攻關力度,爭取盡快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替代進口的目標。同時,加快中高檔粉末冶金制品的研究開發,特別是高檔汽車零部件的研究與開發,爭取盡快生產出能夠替代進口的粉末制品,建設全國最大的粉末冶金及制品生產基地。“十一五”末,形成制粉12萬噸、制品1.5萬噸的年生產能力。三、新型建材產業鏈
(一)發展現狀。新型建材產業是國家大力提倡并重點扶持的新興產業。近幾年,我們緊緊抓住這一新興產業不放松,在資金扶持、政策爭取、人才引進、信息提供等方面全力支持,促其盡快作大作強。目前,全市從事新型建材研發生產的企業達30多家,并初步形成了以萊蕪魯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為骨干,金橙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泰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為補充的企業格局。產品涉及內墻板、外墻板、樓板、粉煤灰磚、煤矸石多孔磚等十幾個品種。具有輕質、節能、環保特性,以鐵礦尾砂、煤矸石等固體廢棄物為原料的復合三板年生產能力已達200萬平方米。
(二)發展優勢。一是符合當前國家的產業政策。生產具有輕質、節能、環保的新型建筑材料,是國家和省“十一五”期間科技發展的重點。省“十一五”科技規劃已經明確將萊蕪列為全省新型建材基地,并在“十一五”重點發展項目指南中將萊蕪魯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作為全省新型建材的研發基地。二是具有良好的資源優勢。以萊蕪魯光建材公司生產的新型建筑材料的主要原料是鐵礦尾砂、煤矸石、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和石膏、頁巖等礦物質。目前萊蕪及周邊地區這樣的資源相當豐富,境內有兩大電廠和多處大型煤礦,粉煤灰、煤矸石存量很大。石膏資源方面,我們緊鄰的泰安市石膏儲量達到300億立方米,儲量和品質位居全國第二位。外墻板主要原材料是鐵礦尾砂和頁巖,僅目前廢棄的存量達到1500萬噸,且每年除部分回填外還新增近100萬噸,頁巖可以說我市遍地都是。三是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優勢。萊蕪30多家新型建材生產企業已形成了集群發展,產品達到了6個系列40多個品種。龍頭企業魯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是萊蕪國家新材料基地骨干企業,與中國建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是“山東省新型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纖維裝飾復合外墻板、功能型內墻板等專利技術13項,專有技術30多項。目前國內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年產100萬平方米全自動石膏空心切塊生產線已建成投產。年產50萬平方米SFB外墻板生產線正在建設。四是市場前景廣闊。新型復合三板與H型鋼共同構成建筑主體結構與圍護結構,實現工業化開發生產。今后三十年,我國每年新增城鎮住宅面積在5億平方米左右,另外每年有1億多平方米的建筑需更新改建,目前國家已禁止生產粘土磚,給新型建材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新型墻體材料規模化生產以后成本要低于粘土磚,并具有多項功能,容易被市場接受,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五是產業帶動能力強。目前,產業鏈主要涉及的產品為以魯光“三板”為代表的新型板材、泰豐新型建材粉煤灰磚為代表的非粘土磚,作為新型建筑體系的基本圍護主體。一旦以新型復合三板與H型鋼共同構成建筑主體結構與圍護結構的新型建筑體系得以推廣,將會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建筑物室內裝潢產業、保溫隔音材料產業、供水排水產業、室內
空調產業等多方面產業的變革,成為我市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二)下一步發展重點。重點圍繞與鋼結構住宅相配套、以固體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的低耗能、輕質、保溫、抗火墻體材料和相關產業關鍵技術及裝備進行研究開發,盡快實現以“復合三板”(內墻板、外墻板、樓板)為重點的新型建材產業化。同時,圍繞發展節能節地型新型建筑體系,積極參與制定鋼結構建筑體系行業標準的制定,力爭將我市產品結構體系納入行業標準當中。到“十一五”末,形成年產抗堿纖維5萬噸,各類新型板材500萬平方米的生產能力。
四、有機高分子材料及精細化工產業鏈
(一)現狀及優勢。一是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萊蕪的高分子及精細化工產業近年來發展比較迅速,初步形成了以萊蕪汶河化工為龍頭,愛地高分子材料、普陽化工、潤達化工、美星化工等30多家企業為補充的發展格局,產品涉及22個系列100多個品種,并已形成了年產7萬噸外加劑、5000噸酚醛樹脂、3000噸甲乙酮肟、2000噸聚丙烯酰胺干粉和1000噸準反相微膠乳的生產能力。二是部分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規模走在了全國前列。山東愛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已建成年產量200噸,國內第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全自動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生產線,單套設備產量國內第一。萊蕪汶河化工有限公司長期與清華大學合作,外加劑系列產品的生產規模已達到了6萬噸,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外加劑生產企業,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以上。普陽公司“863”計劃項目的實施完成,使聚丙烯酰胺干粉和準反相微膠的技術水平達到了國內領先,生產能力分別達到了2000噸和1000噸。潤達化工與韓國合作引進技術消化創新后,形成了年產5000噸高性能酚醛樹脂能力,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15%。三是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廣闊。我市的精細化工企業,長期注重與大專院校合作,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起點比較高,基礎比較好,市場需求量大,發展前景廣闊。
(二)下一步發展重點。圍繞產品結構的調整和高檔次、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實現高檔化、規模化生產,“十一五”末達到10萬噸高效外加劑、3萬噸高性能酚醛樹脂、2萬噸聚丙烯酰胺干粉和準反相微膠的生產能力,萊蕪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外加劑生產基地,酚醛樹脂、聚丙烯酰胺干粉和準反相微膠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25%以上。積極拓寬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系列產品,提升產品規模,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到“十一五”末,形成年產1000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生產能力,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生產企業。
五、電子信息產業鏈
(一)現狀。萊蕪制造業以冶金、鋼鐵、機械等傳統產業為主,電子信息產業制造業起步較晚。近幾年通過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結合,招商引資及自主開發,電子信息制造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以萊蕪三和科技、山東力創科技、方大科技、銀河恒星光電子有限公司等企業為龍頭,30多家企業為骨干,以電力機車
空調、中央
空調、電參數測量模塊、磁性材料、稅控加油機、半導體照明等為重點的電子信息產品體系,電子信息制造業已成為加快萊蕪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
(二)下一步發展重點。以萊蕪三和科技有限公司為承擔單位,加快電力電子UIPM模塊的研究開發,“十一五”末形成年產360萬只UIPM模塊的生產能力;以山東力創科技有限公司為承擔單位,重點研究開發三相多功能電測控SOC芯片,“十一五”末形成年產1500萬只SOC芯片的能力;以山東銀河恒星光電子有限公司為承擔單位、山東大學為協作單位,通過加快對功率型半導體照明關鍵技術的研發,爭取“十一五”末達到年產LED照明產品10億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