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2009-10-31 文章來源:
浙江省磁性材料協會依托產業基地的集聚優勢,充分利用自身組織協調、服務、引導等獨特功能,緊緊圍繞省委“創業創新”總戰略,積極投入“工業創新推進年”活動,在推進本行業產品調優、產業升級、技術更新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不俗成績。
一、整合資源,集聚科技要素,推進行業科技創新
多年來,浙江省磁性材料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聯系面廣的優勢,積極把那些困于深宅大院“做學問”的科研人員請出來,當企業“高參”,讓他們一起來做市場、做產品、搞開發。幾年間,協會先后與中國電子學會磁應用分會,浙江大學材化系,中國物理電子九所簽訂了4個項目開發協議,并積極付諸實施,其中永磁鐵氧體分散技術及納米添加物技術,已經被推廣2年,使東陽磁鋼廠、劍華磁業等17家企業直接受益,每年節約原材料成本15%左右;高性能永磁體FB6系列的開發,推動了東陽李宅磁性材料工業園23家企業整體產業水平的提升。與此同時,協會還積極引導會員企業采用有償或無償的形式,將技術創新成果分期、分批、分技術梯度地向行業或區域內企業轉讓,實現成果共享。近年來,東磁、凱文磁鋼等一些大中型企業,先后有鐵氧體防跑鍶、防生銹,永磁體防氧化等8項技術,分別轉讓給東陽橫店電子工業園區的20余家生產企業。
二、搭建平臺,聘請科技人才展示才華,使行業整體素質實現科技轉身
磁性材料行業在我國來說是個“泊來行業”,20世紀50年代末期從蘇聯引進,80年代以后,受日、德、韓、臺等國家和地區的技術轉讓,產業轉移,產業得到蓬勃發展,但許多技術專利仍然受制于人,產品檔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等根本性問題沒有解決,原因在于缺乏科技創新的思維、素質和平臺。為此,省磁性材料行業協會積極奔走,多方籌資,引進技術、引進人才,為提升行業的科技素質搭建平臺。一是搭建科技培訓平臺。自2006年開始,協會與北京中國磁應用分會,簽訂了“北京·東陽磁性材料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項目”協議書,雙方隨即啟動項目,進行合作辦學,每年在浙江東陽舉辦“磁性材料工程師培訓班”,由北大、北科大教授擔任講課老師,并在學業完成以后,由專家評審委員會進行資格評審,最后由國家磁學會發放證書。項目運行3年來,為我省磁性材料行業培養專業工程師236名,其中專業資深工程師42名,培養助理工程師176名。二是搭建科技研發平臺。2005年,協會投資5萬元,成立磁性材料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中心聘請浙江大學教授3名,中國電子研究九所教授級高工2名,本省高工5名,采用柔性工作制,實行中心攻關課題包干制。在課題選擇上,突出“共性”,主攻“短平快”項目。幾年來,科創服務中心先后完成永磁體的細粒度均一制備技術、稀土永磁防氧化、提高瓦形磁體合格品率等13個攻關課題,科研成果受惠于60余家企業,這些成果為企業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達2.6億元。三是搭建產業化平臺。在協會的科創服務中心主導下,與浙江富仕特磁業有限公司共同創建了“磁性材料產業研發基地”,擁有2幢廠房,一座實驗室,建筑面積3400平方米,出資210萬元,購置設備和測試儀器60余臺。該平臺自2007年建成驗收以后,已完成瓦形磁體工藝改進項目的產業化中試,產品合格率87.9%,比原來行業的最高合格率提高了7.6個百分點,接近發達國家的同類產品合格率93.6%。
三、推進服務,工藝、技術、流程齊“打包”,科技成果送到企業
磁性材料行業是一個較高排放的行業,企業為治理環境污染付出的代價很大,但還是免不了遭罰,一些企業為此而煩腦。行業協會想企業所想,幫企業所需,帶著企業面臨的問題,和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一道,先后到江蘇、江西、山東等地考察陶瓷窯爐的環保改造,學習借鑒外省同行的有益經驗,在此基礎上,結合本行業產品特點,選擇了2家企業進行技改試點,并獲得成功。為了及時推廣這一技術,協會科技人員組織周邊企業到試點企業召開現場會,進行操作演示。同時,把工藝、技術、流程等編成手冊,“打包”到企業,指導企業進行環保技術改造。通過這些途徑,使10多家企業找到了窯爐環保改造的竅門,實現了環保達標。目前,這一成果已被東陽市環保局列為當地磁性行業技術推廣項目。今年年初,協會下屬的科創中心完成了瓦形磁體工藝改進項目,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合格率,現在這一工藝與革新成果已在40多家企業推廣。此外,協會還開設了網上技術市場,每月發布數萬條科技信息,供企業瀏覽。